世界文化遗产
- 世界文化遗产
- 山寺,韩国的山地僧院
石窟庵
石窟庵是在新罗景德王十年(751年)由宰相金大城所建,于惠恭王十年(774年)完工,建造当时被称为石佛寺。石窟庵石洞被评价为新罗 佛教艺术巅峰时期的杰作,将建筑、水利、几何学、宗教和艺术融为一体,其规模、精巧的雕刻以及空间布局让世人叹为观止。 位于吐含山半山腰上的石窟庵是一座用白色花岗岩建成的人工石窟。石窟内部中央是释迦牟尼本尊佛的雕像,菩萨、弟子、力士、天王等40多座雕像环绕佛像而立,如今雕像剩下38尊。这些雕像凝聚了统一新罗时代的虔诚信仰与精湛技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作品,也是韩国佛教引以为豪的杰作。 石窟庵由正方形的前室和圆形的主室组成,前室为石窟的入口,前室与主室由一条通道相连。圆形主室的顶棚由360多个方形石块堆砌而成,这种建筑技巧堪称史无前例。目前石窟庵被指定为国宝第24号,受到全方 位的保护。在1995年12月与佛国寺一同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山寺,韩国的山地僧院”(以下简称山寺)是由七所韩国山寺组成的系列遗产,今年6月30日在巴林召开的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文化遗产。“山寺”是指通度寺、浮石寺、凤停寺、法住寺、麻谷寺、仙岩寺、大兴寺。由于韩国的地理特征,山区占据韩国国土面积的很大部分,因此山寺分布在全国各地。从行政区域来看,七所山寺分布在5个道和7个市、郡。
韩国佛教具有统合性的特征,综合概括受到大众支持的大乘佛教的主要宗派和思想—律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以及释迦、弥勒、阿弥陀信仰,“山寺”就是这一韩国佛教的摇篮。此外,自7-9世纪创建以来,山寺成为有形无形文化遗产的宝库,经历了韩国佛教历史的演变和持续过程。这7所山寺拥有由国家及市、道政府指定为文化遗产的建筑、文物及文献,将佛教的无形传统继承到现在。被认可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韩国佛教杰出的无形、历史因素基于“山寺”悠久的历史和持续性、寺院管理传统、僧伽教育、禅修以及教理学习。
僧院的空间布局反映了僧伽共同体对自给自足的要求以及上述的特征。7所山寺都以自然为背景,坐落在山中,拥有一个以上的院子,院子的四面围绕着建筑物(佛殿、楼阁、讲堂及寮舍)。尽管这些山地寺院经历过朝鲜时代的抑佛政策,在16世纪末还遭到日本侵略,但其信仰和日常生活延续至今,堪称活着的文化遗产。
1. 通度寺
通度寺位于庆尚南道梁山市灵鹫山山脚下平坦的地形上,公元646年由慈藏律师创建。慈藏律师为了引导以戒律为基础的新罗佛教,在此建金刚戒坛,供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作为新罗佛教的中心。经历高丽、朝鲜至今,通度寺一直坚持代表着韩国佛教戒律的山寺之地位。 高丽时代通度寺由戒坛区域和灵山殿区域组成。到了14世纪,通度寺成为规模很大的寺院,完成了目前布局的基础。15世纪,朝鲜王朝对佛教教团进行了整顿,减少国家认可的寺院,而1407年通度寺却被国家认可为祈福的寺院之一,得以维持下去。 1592年壬辰倭乱爆发的时候通度寺遭到破坏,佛舍利踏上避难之路,大雄宝殿被烧毁,而自17世纪以后持续不断地进行修复重建工程。自1645年重建大雄宝殿以来,通度寺继续进行修复重建工程,完成了三炉殿的布局:大雄宝殿区域的上炉殿、大光明殿区域的中炉殿、灵山殿区域的下炉殿。 通度寺具有综合僧院的特征。通度寺的大多数建筑物是为法师和信徒提供信仰、修行及生活的空间。大雄宝殿和金刚戒坛是重要的信仰之殿堂,崇拜佛陀的佛宝信仰的根源,由于金刚戒坛内供奉着佛舍利,因此佛堂里不供奉佛像,这是独具特色的布局。修行空间也很多,通度寺是拥有禅院、佛学院、律院的丛林。韩国佛教里法师们的修行方法有禅、教和律:在禅院修看话禅,直视自己,获得开悟;在佛学院学习佛经;在律院修学戒律。作为综合僧院,通度寺还有出家众和信徒的生活空间。 通度寺金刚戒坛有着特别的意义。戒坛是进行出家人和信徒的受戒仪式的仪礼场所,而通度寺戒坛是供奉佛舍利的金刚戒坛,是象征佛陀的信仰空间。其他寺院也有戒坛进行受戒,但通度寺金刚戒坛在继承受戒精神、举行仪式方面处于顶峰,是个重要的圣地,代表韩国佛教的精神。 通度寺开山大斋引人瞩目。开山大斋具有纪念开山大师慈藏律师并继承大师精神之意,每年农历9月9日庄严举行。
< 通度寺 >
2. 浮石寺
浮石寺位于庆尚北道荣州市,公元676年由华严宗的开创者义湘大师创建。作为新罗精神上的支柱,佛教为统一三国做出了很大贡献。统一三国以后,佛教继续为王权中心的新的统治体系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义湘大师依照王命,根据圆融思想的华严教理,创建了浮石寺。圆融思想的华严教理对于确立统一国家的中央集权体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特征表现在由义湘大师所创建的位于全国的“华严十刹”等华严宗有关的许多佛教美术中。浮石寺为统一新罗建国时期由国家建立的“华严十刹”之一,其建立的缘起就在这里。 之后经历高丽 (918~1392) 、朝鲜 (1392~1910)时代一直到现在浮石寺代表着韩国佛教的弥陀信仰。浮石寺建在凤凰山坡度较大的地形上,风景秀丽。创建时先建立祖师堂和无量寿殿区域,之后沿着下面的斜坡筑台建立建筑物,到了9世纪就形成了目前的空间布局,壬辰倭乱时(1592~1598)也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保持了原有的空间结构。 浮石寺成为了韩国华严宗的中心寺院以及弥陀信仰的殿堂。主佛殿无量寿殿内供奉着阿弥陀佛,因为阿弥陀佛在西方世界因此佛像坐西朝东,反映了浮石寺以弥陀信仰为中心,并把它体现在寺院布局中,其意义深远。无量寿殿是建立于13世纪的韩国最古老的木造建筑物之一,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建筑样式都表现在其建筑上,是很特别的遗产,对说明东亚木造建筑的发展过程有着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其建筑之美令人赞叹。 在经过一柱门-天王门-回转门,再到梵钟阁-中庭-安养楼的轴线上筑台腾出空间并建立建筑物,这是浮石寺空间布局的特征。从入口到寺院的中心区域无量寿殿,沿着自然地形,组成九个层段,这说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九品众生。这一层段还象征着华严菩萨道的修行精神。可以看出将寺院空间与教理结合在一起。距离主佛殿无量寿殿较近而脱离轴线的位置上,建造了拥有创建故事的善妙阁,可以看出信仰的融合性。 创建以来,浮石寺维持了由出家众和信徒组成的僧伽共同体的持续性。义湘大斋就证明了这一点,为了纪念创建祖师义湘大师,继承大师的华严思想,每年三月初三举行义湘大斋。在无量寿殿举行法会,在供奉义湘大师像的祖师堂举行茶礼。茶礼结束后,法师们和信徒们一起头上顶着由浮石寺制作的华严经经板,一边沿着佛堂院子里画的法界图行进,一边念诵法性偈,这是思想性浓厚的宗教庆典。
< 浮石寺 >
3. 凤停寺
凤停寺位于庆尚北道安东市,公元677年由华严宗创始者义湘大师的弟子能仁创建。凤停寺建在天灯山松野川上游周围的斜坡上,14世纪从极乐殿区域往东边扩大大雄宝殿,这里就成为寺院的中心空间。壬辰倭乱和丁酉再亂(1592~1598) 时,凤停寺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因此极乐殿、大雄宝殿等很多建筑样式和寺院布局的原形保存得很完整。 凤停寺坐落在山坡上,将大雄宝殿区域和极乐殿区域构成为并列轴。13世纪建造的极乐殿为韩国现存最古老的柱心包式建筑物,14世纪建造的大雄宝殿则是韩国最古老的多包式建筑物,这两栋建筑形成寺院的两个中心区域,引导弥陀信仰和释迦信仰。凤停寺院子的特征为两院式主佛殿的结构,并列构成大雄宝殿区域和极乐殿区域。以大雄宝殿院子为中心,四面有大雄宝殿、华严讲堂、无量海会、万岁楼,这样的四面式结构是以院子为中心的韩国山寺的典型布局形式。由极乐殿、古今堂、华严讲堂构成的院子与大雄宝殿院子并列在一起,形成了两院式结构。 越过小溪就有灵山庵,这里也是另外一个区域。应真殿、观心堂、松岩堂、雨花楼以小院子为中心构成四面结构。这说明在另外一个区域也有完成信仰体系的伽蓝布局,也可以解释为这反应了朝鲜时代士大夫房屋的“口”字形结构。 凤停寺有历史、物质上的证据证明,佛教遭受迫害时,法师们努力守护僧院,过自给自足的生活,与性理学家进行文化交流。凤停寺位于安东都护府(目前的安东市),16世纪以来这里是朝鲜性理学的中心地。凤停寺的法师们在岭南性理学的中心地,与以安东为根据地的士林进行文化交流,在抑佛政策下,努力保护寺院。前面提到的、反映朝鲜时代士大夫房屋特征的应真殿区域“口”字形布局以及入口处的德辉楼(后来改称万岁楼)的匾额名都孕含有性理学的精神。安东著名的性理学家李滉(1501-1570)和他的门徒经常访问凤停寺,而为了纪念他的访问,1665年在凤停寺附近建立了鸣玉台。凤停寺曾运营刊役所,以刊行佛经,还出版管理当地文人的文集,为寺院经济助一臂之力。凤停寺与安东地区性理学家进行文化交流,让凤停寺在朝鲜时代得以维持其生存。 凤停寺目前也在寺内耕地种蔬菜,法师和信徒们在修行之余种植蔬菜。从中看出把种地作为修行的一部分,与自然融为一体。
< 凤停寺 >
4. 法住寺
法住寺位于忠清北道报恩郡,8世纪中期由成立法相宗、提倡忏悔信仰,实践弥勒信仰的真表律师和他的弟子永深创建。之后经过高丽、朝鲜时代,在16世纪壬辰倭乱(1592~1598)时法住寺被烧毁,但通过修复重建很快就恢复,一直到现在成为韩国佛教弥勒信仰的殿堂。法住寺坐落在俗离山达川上游周围宽广的平地上。后来寺院实力增强,香火鼎盛,扩大规模。从早期供奉弥勒佛的珊瑚殿中心区域,沿着溪流往北扩大规模,到了17世纪法住寺形成目前的空间布局。法住寺有17世纪建造的韩国唯一的木塔形式建筑物捌相殿和代表重层佛堂的大雄宝殿。 法住寺是弥勒信仰的殿堂。早期供奉弥勒佛的珊瑚殿为礼敬的对象,这里有很多由国家指定的文化遗产:诸如装水的石槽,献香的喜见菩萨立像,供养清净的莲花和清净水的石莲池,典型的八角石灯,形式特别的双狮子石灯。17世纪韩国唯一的木塔形式木造建筑物捌相殿和重层建筑物大雄宝殿被重建,弥勒信仰和释迦信仰形成了两个轴心。出现了大雄宝殿的释迦信仰,而法住寺的主要信仰自创建以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弥勒信仰。青铜弥勒大佛是20世纪制造的法住寺弥勒信仰的象征,然而创建时就存在的、供奉弥勒佛的珊瑚殿在19世纪后期被利用于建造宫殿并消失后,为了继承其历史性经过多次尝试才完成了大佛的修建。 法住寺曾经被指定为王室的愿刹,受到王室特别的关心和支持。被指定为愿刹,寺院可以减轻过度的税金和劳役的负担,保持寺院经济,朝鲜时代一直能繁荣发展下去。1765年在法住寺建立宣喜宫愿堂,以期供奉英祖(在位1724–1776)的后宫暎嫔李氏(1696–1764)的牌位,并为她举行祭祀仪式,可见在朝鲜时代的抑佛政策下,佛教和朝鲜王室密切的关系还是有持续下去。 法住寺最有特色的仪式是弥勒祈祷,每月农历16日在弥勒大佛基坛下面的龙华殿,许多法师和信徒彻夜精进祈祷。此外,通过受菩萨戒,信徒得到佛教徒的认证,法住寺还举行各种各样的法会及仪式,让修行者和信徒的信仰生活连在一起。
< 法住寺 >
5. 麻谷寺
麻谷寺位于忠清南道公州市,创建于9世纪禅宗寺院扩大的时期。之后经过高丽、朝鲜时代到现在一直是释迦信仰的山寺。麻谷寺建在泰华山山脚下麻谷寺川周围的平地上,随着寺院实力的日益扩大,隔着溪流,从北院的大雄宝殿区域扩大到南院的灵山殿区域,形成如今的规模。壬辰倭乱时遭受破坏,但经过修复重建,恢复了原貌,18世纪形成了目前的空间布局。 麻谷寺隔着溪流,由北院和南院组成。北院的大院子中间有14世纪建造的五层石塔。这一石塔目前被指定为宝物,特别是西藏式青铜上轮部以及二层塔身四面雕刻的四方佛,可见当时与元朝进行活跃的交流。南院以小院子为中心,分为灵山殿和禅修空间。此外,寮舍、库房等生活空间保存得很好,可以说明僧伽共同体传统的生活面貌。 麻谷寺是代表护国佛教的寺院,在日本侵略战争时期麻谷寺成为僧兵活动的中心。作为僧兵聚集地,麻谷寺损失惨重。战乱后17世纪麻谷寺在山寺野外举行超荐法会,安慰亡者的灵魂,人们蜂拥而来,在战后修复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大规模野外法会的大众化,17世纪开始出现为举行野外法会的大型挂佛。以麻谷寺为中心韩半岛中部地区制作优秀的早期挂佛作品,这一地区固有的样式还传到韩半岛东南部地区(现庆尚北道、庆尚南道)。寺院收藏的挂佛有着独具特色的样式,同时为战后朝鲜社会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 <麻谷寺挂佛>(1687)的画记上详细记载着为了完成大规模佛事而供养众多物品的法师和信众的功德主名单。这说明朝鲜后期对寺院重建、大规模佛教仪式等诸多佛事的赞助主体从王室或中央政府转移到了地方。此外,麻谷寺曾有为制作佛画的最大画僧共同体,纪念画僧的茶礼斋在碑林举行至今。
< 麻谷寺 >
6. 仙岩寺
仙岩寺是9世纪后期创建的禅宗寺院,位于全罗南道顺天市。仙岩寺坐落在曹溪山山脚下仙岩寺川周围的平地,在道诜大师选的3,500个寺址当中有湖南的三岩寺,三岩寺是指龙岩寺、云岩寺和仙岩寺。后来仙岩寺实力逐渐增强,往北边扩大规模,形成如今的规模。仙岩寺最初创建时有大雄宝殿和两座三层石塔的区域,后来逐渐往北扩大规模,而丁酉再乱时被烧毁,修复重建,之后又发生了火灾,经过屡次重建,到19世纪形成目前的空间布局。大雄宝殿前面的两座三层石塔证明仙岩寺的创建时期。 仙岩寺为代表释迦信仰的山寺,大雄宝殿里只供奉有一尊释迦牟尼佛像。在大雄宝殿院子和万岁楼定期举行灵山斋,这也是释迦信仰的表现。 仙岩寺将法师们日常生活所用的设施保存得很好。仙岩寺曾经是许多大众生活的大规模寺院,因此“口”字形建筑物很多。据推测,来源于高丽时代的这些“口”字形重层建筑物分别都是独立运营的共同体生活单位。由这6栋建筑物可知当时仙岩寺居住人员的规模有多少。仙岩寺净房是韩国最古老的传统厕所,由此可见亲近自然的山寺生活的一面。此外,仙岩寺独具特色的是与禅修一起发展的茶文化,给人们普及茶文化生活。仙岩寺经营茶园,用三段石槽装流水,给茶园浇水。 大规模的生活设施之所以保持到现在,是因为仙岩寺对近代(20世纪初)韩半岛西南部 僧伽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0世纪初顺应近代化的潮流,仙岩寺对传统的僧伽教育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其结果是成立了现代化的教育机构:1906年成立仙岩寺升仙学校,1914年成立光州布教堂,1920年成立地方学林等。仙岩寺升仙学校在1913年进行了整改,分别运营普通学校和专门讲院(佛学院)。20世纪初仙岩寺成立现代教育机构,采取教学整改措施,这是继承传统佛学院的近代僧伽教育改革的重要例子。 仙岩寺入口处有美丽的虹桥—升仙桥,周边的岩石上刻着寺院聚会名以及游览仙岩寺的名士的名字,可见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信仰的中心。此外,升仙桥是法师们亲自建造的桥梁,可见当时法师们拥有很高的建筑水平,亲自参与寺院的建造。
< 仙岩寺 >
7. 大兴寺
大兴寺位于全罗南道海南郡,9世纪后期创建为禅宗寺院。之后经过高丽、朝鲜时代一直到现在,仙岩寺代表着韩国佛教的溪流型多重空间布局和护国信仰。大兴寺坐落在头轮山山脚下大兴寺川旁边,随着寺院实力的增强,越过溪流往南边扩大规模。大兴寺最初创建在大雄宝殿的北院区域,后来越过溪流逐渐往南扩大规模,到了19世纪完成目前的空间布局。寺院分为四个区域,从大雄宝殿区域越过溪流,分布有千佛殿区域、表忠祠区域、大光明殿区域。 大兴寺为释迦信仰的中心,而以表忠祠为代表的护国信仰也是很特别的因素。为了祭拜壬辰倭乱时对击退日本做出很大贡献的西山大师及其弟子,1789年正祖赐予亲笔匾额,建立表忠祠,中间高耸的三门是寺院里罕见的儒教式门。当时在朝廷负责祭祀的官员到大兴寺去举行西山大师的祭祀。这就是大兴寺具代表性的仪式--西山大斋,这一历史性的传统持续到现在,大兴寺遵循西山大师的遗训,成为朝鲜后期佛教界的中心。国家认可西山大师的功劳,国家支援建立表忠祠以及举行儒教式祭祀,这些都提升了法师们在社会的地位和作用。僧伽共同体重新恢复了活力,对因战乱而被烧毁的寺院进行大规模修复重建的工程当地信众也有参与。 17~18世纪大兴寺有许多高僧主导韩国佛教。这些高僧被称为12大宗师和12大讲师,他们当时在禅和教学方面最优秀,大兴寺修建塔园来纪念这些高僧。塔园内有西山大师的僧塔和塔碑以及47座塔和塔碑,见证了大兴寺的历史。经过几百年建造塔和塔碑,由于崇拜祖师的山寺传统,塔园保存得很好。